鎳基合金管的氣孔缺陷有哪幾種特征和成因?
其氣孔類型與形態特征主要表現為圓形氣孔、條狀氣孔和皮下氣孔。
圓形氣孔是常見的氣孔形態,尺寸從微米級(0.1mm)至毫米級(2mm)不等,多集中于焊縫交界處或噴焊層密集分布。
條狀氣孔是長寬比大于2.0的不規則氣孔,多由熔池流動性差導致氣體逸出路徑受阻形成。
皮下氣孔位于管材表面下0.1-3mm的隱蔽性氣孔,需通過超聲檢測或金相腐蝕顯像發現。
那是什么造成氣孔缺陷?主要成因分析如下:
冶金因素:
熔池粘稠度高:鎳基合金熔池流動性差(如Incoloy 800H熔池粘度是碳鋼的3-5倍),氣體逸出困難。
氣體溶解度突變:氫氣、氮氣在液態鎳中的溶解度比固態高10倍以上,快速冷卻時易析出。
工藝因素:
焊材未烘干:焊條/焊劑水分分解增加氫含量,氣孔量可增加30%-50%。
冷卻速率過快:鎳基合金導熱系數低(20℃時10.9W/(m·K)),但凝固收縮快,氣體滯留風險高。
環境因素:
保護不良:氬弧焊時氬氣純度低于99.99%會導致氧化性氣孔。
表面污染:油污、銹蝕在高溫下分解產生CO?、H?O等氣體。
可通過焊前處理(丙酮清洗坡口,焊材350℃烘干2小時)、工藝優化(采用小電流、短弧焊及多層多道焊)、保護氣體(氬弧焊時氬氣流量控制在15-20L/min,純度≥99.995%)起到預防。